嬰幼兒聽損

聽損類型主要分成3種,對應不同部位的受損
傳導型:外耳及中耳受損,有機會復原 / 例如中耳炎痊癒後,聽力通常即會恢復正常
感音型:耳蝸及聽神經受損,以現今技術及科技,無法復原
混合型:外耳、中耳、耳蝸或聽神經受損,外耳及中耳部分有機會透過治療復原

專為兒童設計 AutoSense:更準確地將大聲喧嘩與叫喊分類為不需要的噪音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辨識團體合作情境中的「噪音中語音」時,其準確率可比一般成人系統高出最多 30%
兒童專用手機APP
專為兒童耳廓設計的真耳效應
專用指示燈:不是所有孩子都會準確表達,透過燈號家長及老師可以隨時掌握孩子輔具狀態

1.孩子多久要換助聽器
   -助聽器使用年限因人而異,但由於孩子需要學習,且是重度噪音環境溝通需求者
     因此隨時使用最新助聽科技幫助學習並得很重要,因此可以參照目前政府現行補助申請年限
     12歲以下2年 / 12歲以上4年一次

2.多久換一次耳模比較好
   -由於每個孩子成長速度都不一樣所以沒有一定時間,建議當耳模不密合導致回饋音產生時,就該換
   -耳朵發育大約在8-10歲趨於穩定
 

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,或25歲以下仍在國內學校就學者(檢附學生證或在學證明影本),申請助聽器-進階型、雙對側傳聲型時,補助金額無經濟別區分,以最高補助金額補助
        -84進階型一耳20000
        -85雙對側傳聲型 一組30000
6歲以下:通過標準下降 雙耳約45(中度聽損)分貝即可申請
6歲以上:雙耳聽損約55分貝(中重度)才可申請

環境:約佔20%(每個期刊結果不一樣,範圍約20-50%)
而常見環境因素 TORCH先天性感染
  -T:弓漿蟲
  -O:其他感染
  -R:德國麻疹
  -C:細胞病毒感染
  -H:單純疱疹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基因:約占50%是造成先天性聽損主因 (每個期刊結果不一樣,範圍約50-80%)
   -基因聽損當中30%為 症候型(Syndromic):不是只有聽力上的問題,還伴隨其他身體上的異常
   -基因聽損當中70%為-非症候型(non-syndromic):僅有聽力上的問題無其他身體系統異常
以下是常見的聽損基因
   -GJB2
   -SLC26A4
   -OTOF
   -粒線體12S rRNA

Graphical abstract. NICU,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.
cep-2022-01011f7.tif

要看造成聽力損失原因才能判斷
例如:前庭導水管症,當頭部受到碰撞可能導致聽力退衰退

BOA:給予一個聲音,觀察孩子對聲音刺激有無反應(例如東西突然掉,大家會嚇一跳)
VRA:給予一個聲音,聽到聲音時會把頭轉向聲源(例如小狗突然從右側方向大叫,頭會不自覺轉向小狗的位子)
CPA:以遊戲方式,誘導孩子當聽到聲音做出特定反應(例如聽到聲音,將球丟入桶子)

1個月內完成新生兒聽力篩檢
3個月大前接受完整的聽力評估
確診之後1個月內配置合適的助聽輔具
6個月大以前進入早期療育課程